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住建刊物>2017年>2017年第11期(总第102期)
【漫游银川】“银川”地名来源考 (下)

 
  时间:2017-12-06 10:53 阅读量:5  

 “银川”与隋唐之“银州”本为同源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看,还有一种“银川地名东来”的说法。持此说法的人认为,今天的银川与隋唐西夏之银州本为同源。

  银州,故城在今陕西米脂县西北,本为十六国时苻氏所建前秦之骢马城——骢马是一种青白色相间、呈葱白色的名贵骏马,因苻坚是氐族首领,而氐族语又呼骢马为“乞银”,故而放牧“乞银”的地方就叫“乞银”川谷。唐天宝初年改为“银川郡”,这是“银川”之名出现之始。唐乾元时复为银州,五代时为西夏所有,宋朝与西夏对峙时在今陕西米脂县曾有“银川寨”、“银川城”的地名出现过。随着西夏国统治中心及党项民族的西迁,银川地名也就由其从陕北带到了宁夏河套地区,即今天的银川地区。

  银州、银川郡都是西夏国的发祥地,也是西夏皇帝的出生地,银州还是李继迁初建西夏政权的所在地。西夏国也自称为“大白高国”,银者,白色也,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银川地名是西夏党项民族从其发祥地陕北带到宁夏,又因为恰好宁夏川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的这一地区自然风貌、地理特征又与银川这一名词大相吻合,人们自然也就把从故地带来的银川之名用来称呼这块新占土地(宁夏河套平原贺兰山以东大片地区)。所以,银川地名是由西夏国先民从其发祥地陕北带到宁夏河套地区这一说法也是可以成立的。

 

  明之前“银川”仅为诗文中的区域指代名称

  但是,如前所述,以上几种说法观点从文字史料考证的意义上来论证是没有历史文献、官方权威史料来予以确认的。那么,有文字记录的银川这一地名专指宁夏行省(元)宁夏卫(明)宁夏府县(清)宁夏道、省、县(民国)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从现有文字纪录来看,历史上,在明朝以前,查不到有对这一地区被称为银川的文字记载,只是到明朝后期、坐镇指挥西北四大军镇(固原、延绥、甘州、宁夏)开府固原的陕西三边总督刘敏宽在由固原赴花马池(今盐池县)执行秋防阅边任务时,在长城关(明朝花马池城东门外长城关门)上西眺贺兰山下宁夏镇防区时即兴作诗一首,其中两句讲到“须凭驼岭临河套,遥带银川挹贺兰”,诗句写到了河套,首次将银川与贺兰(山)连带“挹”(牵引、拉)在一起,所描写的长城(驼岭)、河套(黄河)就如同两条带子,不仅遥带着“银川”,而且还“挹”着“贺兰”。由此诗句可证,诗中的“银川”应该是指宁夏贺兰山以东及南,盐池(花马池)长城以西及北的河套平原,或宁夏镇城。这里的“银川”也就兼具地区(宁夏河套平原)、城市(宁夏镇城)双重地名意义的代名词而无疑了。但这也说明,从现有史料看,直至明朝后期,仍然没有以“银川”来确指宁夏镇城,当时的宁夏镇城也没有叫做银川城,银川一词还是一个民间士绅、官员、诗人口耳相传,诗文唱合中对这一地区的指代名称。

 

  清以后“银川”在宁夏大地上广为使用

  清朝取代明朝以后,“银川”一词渐渐在宁夏大地上广为使用,从整个宁夏河套地区(贺兰山东,盐池西北、石嘴山以南、中卫东北)收缩至河西地区(黄河以西,贺兰山以东)而后又具体到宁夏府城这一地点上。

  在历史文献中,首次以“银川”代称宁夏河西地区的是见于康熙47年(公元1708年)宁夏水利同知王全臣的《重修汉渠暗洞落成》的诗中提到“唐徕西绕兰山麓,汉延绵亘唐之东……曾闻河源来自天,一曲伏流路几千,或是天公聊小试,暂移鳅穴到银川。”在王全臣之后,较早使用“银川”来指宁夏河西地区的是清朝兵部侍朗通智,雍正四年(1726年)他奉旨到宁夏主持修凿惠农、昌润二渠。雍正七年(1729年)渠成,他亲自撰写了《惠农渠碑记》,碑文一开头就写道:“黄河发源于昆仑,历积石、经银川、由石嘴而北……”

  到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宁夏知府赵本植在府城(今银川市)光华门兴办了一所书院就命名为《银川书院》,后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新任宁夏知府李藻将书院移修于文庙西侧(即今银川十五中,原银川二中旧址),这是“银川”一词作为地名特指宁夏府城的最早文献记载!

  在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宁夏知府赵本植的家庭塾师汪绎辰将自己撰修的清代第一部宁夏府方志命名为《银川小志》!“银川”一词的指代范围趋于具体、明确,已初具地名意义,并逐渐成为宁夏府城的代称。

  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时任宁夏知府的顾光旭在《银川书院诗》中写道:“天临狄塞河声落,城绕虚堂树色侵,为对银川思锡麓,欲从西夏续东林。”这说明“银川”一词作为宁夏府城的代称是为官方(知府)所认可的。又如乾隆年间的宁夏举人王宋云诗云:“银川自昔以武竞,开国以来称绝盛,豹韬虎符各起家,烟阁云台多著姓。”由此诗可见,“银川”已确实成为宁夏府的另一名称了。

  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宁夏中卫县《龙神庙碑记》亦记曰:“中邑夹河而治,决引灌溉,据银川之上游。”这就明确将银川作为一个地名而称谓。

  在乾隆二十五年修成的《中卫县志》里的“边防考”中,更是明确指称:“中卫实银川门户”。由此可以明确肯定地讲,此时“银川”一词已与中卫一词一样,成为地名,专指宁夏府城。同时期中卫武庠生员周守域所作的《胜金关怀古》中写道:“云茫茫,峰兀兀,雄关崛起嵂崒,北有沙漠之纵横,南有长河之滂渤,银川到此启管键,禁山带水不可越。”又如平罗县大武口贺兰山东麓寿福寺(俗称北武当山寺)在晚清所立的《武当山建立狮子碑记》中,就有“宁郡之北路,平邑西北乾方武当山者,乃山林古刹,西夏名蓝,映兰阜之来龙,结银川之胜果。”还有同时期孙良贵的咏中卫八景诗《官桥新水》中写道:“呜沙启宇逼西戎,浩浩车书万里同。水近银川堪鼓楫,桥如京洛好乘骢。”这些诗文中的银川,也是以地名而指宁夏府城的。

  到了民国年间,宁夏府城中更有书店“银川书院”以及叫做“银川大舞台”的戏院存在着,民间提到银川一词,也明确知道是指宁夏道、宁夏省、宁夏县城的所在地名。

  由此看来,银川被当做地名使用专指宁夏省城,在明朝以后,民国33年(1944年)前,虽无官方、史书、正式文献明确记载,但在当地士绅、官员、诗人的诗文记述中,是早已将银川作为宁夏省城的代称。

  所以,到民国33年(1944年),当时宁夏省城筹备设建制市定名时,“银川”就从可以称呼命名宁夏省城这座城市的诸多地名名称如:朔方、兴庆、兴州、中兴、怀远等名称中胜出,最终上报当时的中华民国中央政府获批于1947年4月正式命名设立银川市。至此,银川作为宁夏省城地名就正式确立,沿用至今,这就是银川作为地名的来历。唯一存在疑问的是在1944年是谁,以什么理由让当时的宁夏省政府做出决定从众多可以命名宁夏省城的地名称呼中唯独挑出“银川”这个名称来命名上报获批成为宁夏省城建制市市名的,这有待考证!(林万青)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